

建筑檔案:迎仙橋,位于蒙陰縣舊寨鄉北樓村西南,始建于明末,清同治年間損壞,清光緒三十三年修復。該橋為三孔石拱橋,長30米、寬5.27米、高4米,橋面用青石板及條石鋪成,橋面兩側各立欄柱5根,間隔欄板4塊,欄板及欄柱采用浮雕形式,雕有八仙、蓮花、祥鳥、瑞獸及樹木圖案,欄柱上方左右對稱雕石猴、石獅。石橋上下游各設一對石牛、石獅。因橋體雕刻民間傳說中八仙手中的法寶,寓意吉祥,故名“迎仙橋”。 八仙傳說意境 雕工精美形象生動 初冬時節,落葉飄零,位于蒙陰縣舊寨鄉北樓村西南的迎仙橋,在碧藍天空映襯下、老樹枯枝掩映中,更添歷史滄桑感,別具韻味。 迎仙橋又名“八仙橋”,是一座三孔石拱橋,橫跨在一條南北走向的河灘上。漫步在青石板和條石鋪成的橋面上,輕輕拂過橋欄柱上的雕刻,仿佛穿越時空,回到了百余年前先人們發揮勞動智慧捐資修橋的場面。 據史料記載,迎仙橋始建于明朝,清同治年間損壞,光緒三十三年(1907年)捐資重修。整座橋為全石結構。橋面用青石板及條石鋪成。橋面兩邊各立欄柱5根,間隔欄板4塊。橋面欄板上及欄柱上均飾有畫像,采用浮雕的形式,為八仙傳說意境。 橋南側由東向西欄塊畫面依次為花籃、荷花(寓意為藍采和與何仙姑)和菊花、牡丹、長尾鳥、古松、仙鶴、竹子以及寶葫蘆、芭蕉寶扇(寓意為鐵拐李和漢鐘離)。橋北側由東向西欄板畫面依次為玉板、寶劍(寓意為曹國舅和呂洞賓)和繡球、獅子、梅樹、梅花鹿、喜鵲、麒麟、漁鼓以及毛驢、紫簫(寓意為張果老和韓湘子)。兩側欄柱上方有石雕像,左右對稱,為猴(毀壞后重修)、獅、蓮蓬,妙趣橫生、形神俱備。 橋北,在河兩岸各有一石牛,東雄西雌,石牛身長1.72米、通高0.60米,頭部略殘,盤臥,身軀肥壯,頸部粗短,眼外鼓;橋南,河兩岸各有一石獅,整體高0.83米、底寬0.45米,蹲坐在石座之上,頭略側歪,胸前佩戴鈴鐺。石牛、石獅雕工精美,形象生動。 在橋西的最西側,有碑刻三通,經風雨洗禮,碑刻文字需要仔細辨認。中間一通上為《光緒三十三年重修迎仙橋碑記》,左右兩通為捐資碑(分別為“流芳百世碑”和“永垂不朽碑”)。 此外,橋西,還有迎仙橋被各級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紀念石碑。 傳說廣為傳頌 寄托先人美好愿望 迎仙橋的傳說是北樓村廣為傳頌的故事,無論大人小孩都能與你說上一番,言語間滿是驕傲與自豪。對于口口相傳的故事,三通碑刻是最好的佐證,“流芳百世碑”和“永垂不朽碑”上的每一個名字都值得后人歌頌。 今年81歲的北樓村村民趙傳林是一位有心人,他曾將這段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記錄了下來,寫成文字,以供后人了解這段佳話。趙傳林描述說,在明代的時候,這里就有一座橋,橋連接的道路在當時叫“官道”,南來北往的客人川流不息,小橋非常簡陋,年年雨季都被沖垮,過往的行人被堵在河兩岸,或繞道遠行、或駐店等候。 光緒三十三年,當地赫赫有名的大地主趙久池富甲一方,他積德行善,深受百姓敬重。有天晚上,趙久池夢到八仙,八仙在夢中告訴他為百姓造福,可為家族子孫積福報。經過考慮,趙久池決定拿出銀兩,重新修建一座牢固的橋,方便當地及過路的百姓客商。鄉親們有錢出錢、有力出力,路過的客人也慷慨解囊。趙久池雇用了很多當地出名的石匠,親自監工把關,一點瑕疵都不放過,歷經3年,一座美觀、穩固的大橋建成了,趙久池把它命名為“迎仙橋”。 “橋頭兩側共雕刻有8面鼓,寓意村民們敲鑼打鼓,歡迎八仙常來北樓村做客,保佑北樓村越來越好,百姓過上好日子?!蓖ㄟ^趙傳林的描述,百年后,我們仍能深刻感受到北樓村村民的善良、淳樸,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。 歷經風雨滄桑 北樓村全力保護精神財富 作為全省僅存的4處古代橋梁建筑之一的迎仙橋,歷經600余年風雨滄桑,人文價值歷久彌新。 每一個北樓村村民都將其視若珍寶,誰家有喜事,都要來迎仙橋祭拜一下,成了本村及周邊村民的精神寄托?!坝浀眯r候,酷熱夏天,村民們都來橋上乘涼避暑,孩子們會央求老人講各種傳說、紅色故事……”北樓村村民趙圣松回憶說,改革開放后,迎仙橋更是得到了全村村民的悉心看護,村民自發來清掃。 趙圣松介紹,位于梓河沿岸的北樓村,自宋朝建村,是古代重要的驛站。據《宋氏族譜》載:“自宋南渡后由臨沂來蒙卜居北樓莊,瓜瓞綿衍,世稱望族?!眰髡f此地有一百座樓的風水,故名百樓村。據《趙氏族譜》載:“清乾隆年間趙姓自北泉遷居”。 村頭栽植于唐朝的樹齡1000余年的槐樹與迎仙橋都是北樓村的標志,有著“一橋一樹通古今”的美譽。近年來,蒙陰縣舊寨鄉北樓村更是充分挖掘本村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,依托百樓古鎮項目,以省級文物保護點迎仙橋、縣級文物保護點唐古槐為重點,對古驛道進行恢復性開發,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特色村。 依托迎仙橋、古槐等旅游資源,建成了百樓古鎮鄉村振興片區;依托種植大棚建成了迎仙橋兒童采摘歡樂世界,建成了39個綠色水果、蔬菜、鮮花采摘大棚;立足自然和生態資源優勢,開辟了集賞花品果、農業生產、農家飯菜、田園觀光為一體的農業觀光游……北樓村人通過辛勤勞動,做活農業與旅游結合的文章,讓八仙的故事在此靈驗,村民過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生活,北樓村駛上了鄉村振興的快車道。 專家點評: 迎仙橋是山東現有保存時代較早、規模較大的多孔石拱橋之一。雖已建成600多年,但結構依然穩定,至今依然發揮著交通作用。 迎仙橋為全石結構,呈跨度敞肩式三孔拱形。橋面欄板及欄柱上均飾有淺浮雕畫像,欄柱上方有石雕像?!罢麄€橋體工藝精湛,雕刻精美,內容豐富,且與民間風情、神話傳說有密切的聯系,體現了我國橋梁藝術的獨特風格?!迸R沂市文保古建筑研究所所長黃坤上表示,該橋建筑結構緊湊、布局合理、造型雅致,雕刻技藝高超、富有動感,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,是一處集建筑藝術和雕刻藝術于一體的歷史人文景觀。 黃坤上介紹,此外,費縣鳳山橋、沂南縣信量橋,也都是明清時期典型的全石結構、呈跨度敞肩式多孔拱形橋梁,為研究明清時代的橋梁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。 臨報融媒記者付茜 宋天健 梅香玉 李龍飛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