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“三清五化環境美,四季長青似花園。街道整潔明如鏡,文明花開春滿園。嘭!嘭嘭嘭!……”陳志坤左手打簡板,右手敲起漁鼓,邊唱邊擊,濃烈蒼涼的腔調撼人心魄。 漁鼓又叫道情,有時也稱仙戲,老百姓叫“梆梆筒子”,以前民間多用三尺三寸長的竹筒,兩端蒙上皮,配上木筒板拍打發出響音說唱。今年61歲的陳志坤,是蘭陵縣神山鎮小屯村人,他曾是沂蒙山區遠近聞名的說書藝人,從事漁鼓說唱行當長達46年,足跡遍布魯南蘇北的集市、廟會。 一說起漁鼓,陳志坤立馬來了精神,渾身上下透著興奮。陳志坤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,不幸的童年正遇上三年自然災害,家庭生活十分艱難,加上出身不好,時常遭到個別小伙伴的歧視。一個偶然的機會,他在趕集時見到一個漁鼓藝人在說唱,小小的他和集上的人一樣聽入了迷,陳志坤聽完故事回家路上尋思,我何不學習說唱漁鼓呢?這次偶然的機會,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,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顆藝術的種子。1970年17歲的他,告別父母和貧困的家庭,拿著簡單行李踏上了拜師學藝的艱難道路??嚯y就是最好的動力,拜師后,小志坤明知家庭困難,不用敦促自會努力。為了盡快學會說唱漁鼓,每天只休息四、五個小時,夜里他還在回憶師傅的動作、表情和唱詞,時間長了拍漁鼓的手都磨出了繭子。這樣,他僅用一年時間就學會了說唱漁鼓,并且能單獨說唱,靠著這個技藝,他成了家,用這份收入維持著全家的生活。后來,他的說唱漁鼓表演藝術逐步走向成熟,聽的人多了,收入也隨之增長,這讓他的“江湖生活”變得有滋有味起來。不用看腳本,就能把很多故事聲情并茂地表演出來。由于陳專坤口才好、記憶力強,善于現場即興表演和調節書場氣氛,所到之處均博得群眾的陣陣喝彩。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,曾有200多位說書藝人活躍在沂蒙大地上。受收音機、電視、電影等現代藝術形式的沖擊,這群說唱漁鼓藝人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,集市上的說書場幾乎銷聲匿跡。漁鼓這個行當也走向了末路。但陳志坤仍然奔走在鄉野間,頑強地堅守著這門即將失傳的古老民間術,并準備將其申遺…… 陳志坤說:“現在生活水平好了,咱說書藝人的思想也得講究個與時俱進,比如小麥補貼了、養老保險了、還有最近的核心價值觀,我把咱們老百姓心里的話編成了說詞,我要用漁鼓說說咱蘭陵的新變化,道道咱老百姓對黨和政府的感謝情!” “群眾好比車一輛,政府好比方向盤。團結一致跟黨走,同心協辦譜新篇。今天蘭陵多美好,更好的蘭陵在明天?!标愔纠ふ盟P錚的漁鼓訴說著新時代農民的核心價值觀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