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每晚7點半到九點半,來到大山前村委會,總能聽到咿咿呀呀的歌唱聲,這是大山前劇團的演員們每晚的排練時間。不論刮風下雨,劇團的演員們總是準時來到這里,開始自己的歡樂時間。 這個劇團的團長是位60多歲的老人—呂喜中,呂團長說,1999年的時候,正趕上村里換領導班子成員,新成員很受大家認可,又恰逢自己愛好文藝,便萌生了組織一個團隊的想法。為了實現這個目標,呂團長和其他兩位愛好者出錢又出力,經歷了一系列的困難時期,終于成立了大山前劇團。 來到大山前劇團,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個不算場面的牌匾。團里介紹,這是團里成員自己寫的,因為舍不得錢,便一直沒有換新牌匾。走進內室,不大的房間里,堆積了很多物品,很難想象,每晚二十多人擠在這里排練的情形。斑駁的墻壁,破舊的桌椅,無不訴說著劇團的貧困。但是,劇團的演員們卻很滿足。劉加胡老先生是劇團的老師,也是一位有著三十多年經驗的豫劇團退休演員,負責教授演員們喜劇。他說,“我們很滿足,同志們也很感激。你看看,這里的地是村委給我們的,一磚一瓦是劇團演員們撿來的,音響是鎮里給的,舞臺是區里給錢買的,大家都在支持我們?!闭勗掗g,老劉說的最多的就是不容易:演員們不容易,每天辛苦工作,晚上還有排練;村里不容易,沒有多余資金,還在盡力的幫助我們,每年冬天還要給我們幾百塊錢煤炭錢;劇團不容易,沒有資金,東拼西湊也要堅持自己的夢想。我問老劉,你們堅持這樣的生活是為了什么?老劉憨厚一笑,“咱都是土生土長的人,為了自己高興,也為了咱老百姓高興?!? 自劇團成立6年來,劇團每年春節和重陽節都要去鎮里的敬老院,給老人們帶去精心排練的戲曲。劇團排練的古裝戲很受周圍村民的喜愛,常常被請去唱戲。值得一提的是,即使是這樣的演出,劇團也是自掏腰包,沒有報酬,甚至不喝村民們的一口水,演出結束就離開。我曾問劇團的一位演員,你們不覺得辛苦嗎?她呵呵一笑,說:“辛苦!100塊錢的餐費,還要30多個人吃,就像喂豬一樣?!蔽殷@訝于這樣的貧困,但是另一方面,我又感嘆他們的闊綽。劇團演員給我展示了一套平常的戲服,造價在幾千元,這樣的戲服他們有四箱子。 我曾好奇,為什么大山前劇團沒有一個響亮的名字,而是以村莊而命名。老劉這樣說“這樣兒沒有名字限制,我們怎么唱都行,老百姓喜歡聽什么我們就唱什么?!眲F成員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話。在前一段時間中,大山前劇團在16個行政村開展了“一村一場戲”演出活動,根據各村喜好,準備了不同的戲份,受到了各村群眾的一致好評。 在十月份舉行的“紅石寨杯”臨沂市莊戶戲劇團戲曲大賽中,大山前劇團榮獲“優秀伴奏獎”和“表演獎”兩個獎項,成為了高新區的首個基層明星劇團。隨著劇團的發展,劇團成員也從最初的三人發展到了如今的26人。排練曲目也從原來單純的古裝戲,到現在的曲目繁多的新劇,作品內容與時俱進,贏得了群眾的喜愛。 對于劇團的將來,呂團長也有著自己的規劃,“我們劇團打算好好了解咱身邊的事兒,多排排群眾喜歡的戲,為自己高興,也為百姓高興。我也希望咱們劇團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,這樣我們這些老人也算后繼有人了,我們的明星夢也能更快的實現了?!?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