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,要“推進農村婚俗改革試點和殯葬習俗改革,開展高價彩禮、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”。針對婚俗陋習這一群眾難擔之“重”、社會文明之“痛”,沂水縣深入落實中央決策部署,抓住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試點機遇,創新舉措、整縣推進,闖出了一條破立并舉、標本兼治的基層婚俗改革新路,先后在全國婚俗改革工作座談會、全國貧困地區婚姻管理培訓班、全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座談會、全省婚喪習俗改革研討會上作典型發言。 聚焦“成因根源+群眾訴求”問題原點 以改革勇氣探索基層實踐答案 改革,是對著問題來的。實施婚俗改革,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,是回應群眾期待的時代課題,必須要改、勢在必行。一是婚娶攀比“惡循環”成為群眾負擔沉重的重要成因。近年來,婚事攀比之風愈演愈烈?;槎Y比闊氣、婚宴比規格、婚車比檔次、彩禮比金額,讓很多普通家庭苦不堪言,讓不少貧困家庭因婚返貧,喜事變成“煩心事”。二是婚俗陋習“攔路虎”成為影響社會文明的現實問題?;槭麓蟛俅筠k現象屢禁不止,繁瑣的程序讓婚嫁雙方疲憊不堪,甚至出現惡俗演出、低俗婚鬧等突破道德法律底線的不文明行為,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,成為移風易俗的“絆腳石”,喜事變成“鬧心事”。據沂水縣調查,對這些現象,絕大多數群眾都不認同,但受傳統觀念影響或礙于情面,不得不“隨大流”。為此,就需要黨委政府引導推進,辦成一家一戶想辦而辦不了的事。三是婚俗改革“硬骨頭”成為推進高質量鄉村振興的必攻領域。鄉村振興是全面的振興,需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力,推進移風易俗、建設文明鄉風,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支撐。但沂水縣調研發現,在農村,殯葬和婚俗是陳規陋習集中的兩大領域,破舊俗樹新風的難點也在這兩個領域。2017年,沂水縣勇為天下先,在全國率先實施了以“惠民禮葬”為核心的殯葬改革,有效治理了殯葬陋習,打造了殯改“沂水樣板”。在殯葬改革基礎上,沂水縣運用系統集成改革思維,又向婚俗改革發起攻堅,協同推進移風易俗、助力鄉村振興,成為國家民政部授權開展全國殯葬改革和婚俗改革“雙試點”的唯一縣區。 堅持“簡約新式+喜慶文明”框架思路 以極致思維創新婚俗改革“沂水路徑” 在吃透上級婚俗改革精神基礎上,既上接天線,也下接地氣,因地制宜找準突破口,探索務實管用的婚俗改革推進機制。 ——在觀念上“改”,凝聚婚俗改革社會共識。成立由縣委、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婚俗改革領導小組,將宣傳、民政、文化旅游、市場監管以及工青婦、工商聯、文聯等20多個部門納入小組成員單位,統籌資源、合力推進;各鄉鎮成立喜事新辦工作組,以“一把手”工程壓實領導責任,形成了黨政共識。印制《喜事新辦倡議書》向社會發布,各村召開黨員、群眾代表會議,調整村規民約,將喜事新辦明確寫入村規民約,用村內“小憲法”進行規范引導。在全縣大張旗鼓地宣傳文明辦婚理念,破除群眾陳舊觀念,形成婚俗改革思想自覺。 ——在規程上“立”,形成婚俗改革操作規范。召開各層面座談會,集思廣益,制定出臺《關于推進婚俗改革倡導喜事新辦的指導意見》《婚俗改革指南》等規程,積極倡議簡約減負:在彩禮金額上,提倡不要彩禮或少要彩禮,一般不超過10000元;在喜宴安排上,提倡控制在10桌以內,每桌總費用控制在500元以內;在婚車使用上,提倡不超過6輛婚車,不租用豪華車;在人情隨禮上,提倡一般群眾隨禮不超過200元,困難戶、老年戶隨禮不超過50元。推行三種群眾易于接受的新式婚禮:利用景區、景點和文化廣場等打造婚慶服務基地,結合“五四”、七夕、國慶等節日,統一舉辦隆重熱烈的集體婚禮;依托文化底蘊深厚、文化資源豐富等優勢,舉辦富有韻味的文化婚禮;結合沂蒙山區傳統婚俗特點,舉辦吉祥喜慶的民俗婚禮,讓婚禮程序化繁為簡、更加文明、更有意義。 ——在服務上“促”,打破婚俗改革群眾顧慮?;橐鍪侨松笫?,針對部分群眾“喜事新辦不隆重、不體面、會被人說閑話”的心理,沂水縣在服務上做文章、在內容上添“調料”,讓喜事辦得更好、更熱烈、更有內涵,打消群眾顧慮。在村村成立紅白理事會的基礎上,適應群眾心理,專門設立喜事新辦服務隊,由村支部書記、婦聯主席和村內威望較高、常年操辦喜公事的人員組成,經鎮紅事理事會統一培訓“上崗”,為喜事新辦家庭開展全程服務,真正讓喜主暖心、舒心、省心。干部來證婚,對喜事新辦家庭,安排村“兩委”干部、退休干部、沂蒙鄉賢等擔當司儀或證婚人,給婚事增添面子。送上“文明禮”,為新人提供景區門票、民宿優惠券、文創作品等“大禮包”,為喜事新辦家庭送演出、送廣場舞、送書畫慶賀,讓婚事更加喜慶,實現了改革舊俗與傳承禮俗之間的平衡。 ——在示范上“領”,彰顯婚俗改革干部表率?!盎樗赘母锴О汶y,干部帶頭就不難”。沂水縣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作用,村“兩委”干部、村黨員簽訂承諾書,帶頭喜事新辦,做給群眾看、帶著群眾改。開展優秀喜事新辦志愿服務隊、最美沂蒙紅娘、金牌司儀、優秀志愿者、喜事新辦示范文明戶評選活動,通過身邊榜樣,帶動群眾積極參與改革。紀委監委、組織部門加強對縣鄉黨政干部喜事辦理的監督管理,違反規定大操大辦的,在年度考核、黨員積分量化管理中扣分,從干部做起,推動婚俗改革迅速成勢、走深走實。 ——在撬動上“引”,形成婚俗改革杠桿效應。沂水縣在婚俗改革設計上,不僅從“減負”入手,還從“增惠”發力。各鄉鎮組織規模較大、信譽良好的婚紗攝影、酒店喜鋪、裝修公司、家電家具賣場等婚慶商家,成立喜事新辦商家聯盟,將愛心商家發展為“紅事理事會會員單位”,凡是按倡導性標準喜事新辦的家庭,在會員商家消費的,可享受購物現金返還等優惠政策。據統計,每個喜事新辦的家庭,整個婚禮平均可享受返還2000—5000元。通過這種方式,新婚家庭得到了實惠,會員商家擴大了營業額,黨委政府推進了移風易俗,實現了多贏。 ——在氛圍上“推”,促進婚俗改革久化成風。在電臺、電視臺、報紙、網站、微信公眾號等開設專欄,并運用LED宣傳車、村宣傳欄、“村村響”大喇叭、村務公開欄、村文化墻等陣地,進行常態化宣傳、立體化宣傳,讓喜事新辦政策家喻戶曉、好處人人皆知、氛圍家家感受。創作柳琴戲《石榴花開》等婚俗改革主題文藝節目,深入村莊、集貿市場巡回演出,寓教于樂,在潛移默化中轉變群眾婚俗觀念,推進喜事新辦深入人心、化風成俗。 著眼“減輕負擔+鄉風文明”多贏方向 放大改革成果拓展鄉村振興發展空間 沂水縣在婚俗改革政策、機制、措施上大膽探索,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模式,助力鄉村振興,形成了多重效益。 一是大大減輕了群眾負擔,讓婚事回歸本源。通過喜事新辦,婚事家庭在喜宴、婚車、彩禮、婚禮等方面減少了許多支出,每件喜事可節約1—3萬元左右,婚嫁雙方經濟負擔、身心負擔明顯減輕,喜事也從大操大辦、奢侈浪費的“面子工程”,回歸了節儉文明、喜慶歡樂的本源,實現了為愛減負、為幸福加分。 二是有效規范了婚嫁行為,讓文明充溢鄉村。通過推行新式婚禮、優化婚禮流程,摒棄了過去的陳規陋習,紅事服務隊在現場提供服務的同時,也切實發揮監督引導作用,有效勸導制止過度鬧婚、不文明鬧婚現象,讓婚嫁行為更加文明向上,同時也推動了文明節儉理念的進一步樹立,鄉村文明水平大幅提升。近年來,沂水縣移風易俗群眾滿意度穩居全省全市前列。 三是切實提升了治理效能,讓社會更加和諧。在加強村紅白理事會建設的基礎上,沂水縣進一步拓展思路,強化黨建引領,實施黨支部領辦志愿服務工作,村黨組織整合村干部、村黨員、紅白理事會成員、志愿者等隊伍,抓好孝老敬老、移風易俗、鄉村治理、文明創建、疫情防控等工作,打造“寸草心”志愿服務品牌,弘揚了沂蒙精神,提升了群眾信任度,增進了黨群干群關系,優化了基層治理,成為新時代現代化鄉村建設的“新引擎”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