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柳琴戲的發展脈絡大體可以概括為:形式上是,小唱—說唱—對子折—抹帽子戲—較完整的舞臺藝術;組織上是,一人—雙人—子弟班—小型班社—較大班社—專業劇團;內容上是,歌謠—有簡單情節的故事—情節復雜、人物眾多的故事。另外,在唱腔、表演、行當、文場、武場、行頭等方面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、從簡單到豐富、漸次完善的過程。
-
從抹帽子戲到班社
早期拉魂腔并無專業藝人和班社,演唱者都是沒有土地的貧苦農民。他們農忙時打短工、拾莊稼;農閑季節,便收拾一點破爛衣服,封門鎖戶,挈婦將雛,或相約一二親友,流浪四方,以演唱代替乞討。民國初年,臨沂、郯城一帶開始出現較大的班社。
-
文場與武場
解放前,拉魂腔僅用一把柳琴伴奏,非常單調。直到解放后,各地成立起正式柳琴劇團,伴奏樂器才逐漸豐富起來。增加了笙、笛、二胡、揚琴、低胡(或大提琴)、琵琶等樂器,形成了以柳琴為主弦、高中低音完備的樂隊,大大增強了表現力。
-
行當與表演
拉魂腔在說唱階段,主要是演唱"篇子" 和"娃娃"聯唱。演員只有一兩個,雖然還不是"代言體",但卻以一小生一小旦的面貌呈現。這應該是出現行當的前奏。后來逐漸分工,并有了名稱,但叫法特殊。
-
行頭與化妝
早期拉魂腔藝人們衣食拮據,生活困難,沒有余錢置辦行頭,條件好點的,全部行頭也就是長袍、禮帽、一根彩綢;條件差的就是隨身破棉襖,所以被人稱作"棉襖戲"。小型班社出現以后,仍然無蟒無靠,穿隨身衣服就上臺演唱。


山東柳琴戲的傳統劇目相當豐富,僅據1957年山東省戲曲研究室調查、抄錄所得,就有一百六十多出。在這一百六十多出劇目中,經常上演的、劇本比較固定的大戲不多。老藝人有"出來進去十八出戲"的說法,這十八出戲的具體名稱說法不一。柳琴戲的一百多個傳統劇目,大致有這樣的特點:許多劇本對于封建統治者的貪暴不法、為富不仁、魚肉百姓、殘忍、奸詐、虛偽等揭露十分深刻,抨擊相當激烈。有時還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封建統治階級的總代表——皇帝。如《大花園》中就有"萬歲為錢江山毀"的唱詞?;实?、國舅、達官貴人在戲中往往是擺在被審判的地位。詳細>>
- 《休丁香》
- 《喝面葉》
- 《父子結拜》
- 《牧羊圈》
- 《秦香蓮》
-
更多經典曲目…

臨沂作為柳琴戲的發源地,建國后有過輝煌的發展歷程。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,社會文化趨向多元化,各種新興文化娛樂方式不斷涌現,快餐式文化消費形式受到消費能力旺盛的年輕群體親睞,臨沂的柳琴戲同其他地方戲曲一樣面臨人才斷層、設備老化、創作經費投入不足、劇團生存發展艱難、經典劇目傳承困難、創新機制缺失等一系列問題,市柳琴劇團演職人員年齡嚴重老化,演出設備陳舊不堪,缺乏創、編、導專門人才,經營難以為繼,陷入發展困境。近年來,臨沂市高度重視柳琴戲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工作,探索地方戲曲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文藝創作的普遍規律,大力實施地方戲曲保護扶持工程,多措并舉,振興柳琴戲,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。詳細>>
-
整合力量,增強柳琴戲重點院團硬實力
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,臨沂市并沒有將劇團簡單地推向市場,而是組織精干力量和專家學者進行調研論證,確定了扶持發展的戰略。整合市柳琴劇團、市歌舞團、蒙山沂水大劇院的力量,實現資源共享,組建副縣級事業單位--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。中心擁有國家一級演職員12人,二級演職員20人,三級演職員32人,成立專門的舞美技術服務、演出聯絡、藝術創作等職能機構,利用蒙山沂水大劇院專業劇場進行排演。詳細>>
-
外引內練,促使柳琴戲人才隊伍發展壯大
2013年,市里為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特別增加10個事業編制專門用于引進柳琴戲表演專業人才,續接人才梯隊;將市藝術學校作為柳琴戲培養基地,設置柳琴戲專業,每年招收40余名學生進行重點培養,加強后備人才隊伍建設;發揮張金蘭等老一輩柳琴戲表演藝術家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傳、幫、帶作用,對年輕演員進行柳琴戲唱念做打全方位指導、傳授。詳細>>
-
實施"精品工程",發揮批精品力作引領提升作用
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在文藝創作上牢固樹立精品意識,以臨沂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依托,深度挖掘沂蒙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,創作排演柳琴戲精品力作。市政府投入大量財力,支持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改善內部運營機制,適應市場需求,在全國范圍內邀請知名編劇、導演、作曲和戲劇評論家,廣泛吸收姊妹藝術的優勢,借助現代聲光電技術,先后打造出新編歷史故事劇《王祥臥魚》和大型現代戲《沂蒙情》等一批精品力作。詳細>>
-
廣泛送戲,加大柳琴戲宣傳普及和市場培植力度
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做細做實宣傳、普及柳琴戲的工作,從點滴抓起,從娃娃抓起,擴大柳琴戲在全省,乃至全國的影響力。先后聯合沂電視臺"文化臨沂"欄目組、《臨沂日報》、《魯南商報》、《沂蒙晚報》等媒體,走進中小學的課堂,提供名家名段欣賞音頻、視頻資料,傳授柳琴戲知識要點,讓年輕一代真正的體會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-柳琴戲的真諦。詳細>>

在臨沂,說起柳琴戲,年紀大的人耳旁總會響起一段段曲調優美、婉轉悠揚的"拉魂腔"。雖然如今沒有了當年滿城搶票、萬人聽戲的輝煌,但臨沂的柳琴人和它的忠實愛好者選擇了堅守。他們見證了臨沂柳琴戲的興衰和崛起,品嘗著堅守藝術的辛酸與幸福。如今,曾經的"草根藝術"登上了大雅之堂,在他們心里,有一個共同的夢想,那就是讓柳琴戲唱得更響亮。
-
傳奇張金蘭
柳琴戲作為發源于臨沂地方的一個戲種,以其婉轉悠揚的曲調、貼近現實的題材,深受百姓的喜愛。一條長凳、一張幕布就是一個舞臺,風雨幾十年,張金蘭在這舞臺上以其剛柔相濟的獨特演唱風格,將柳琴戲蕩氣回腸的精髓唱響大江南北,成為柳琴戲的代表人物。詳細>>
-
張氏唱腔接班人
作為臨沂藝校文藝班的第一批學員,劉桂紅起初并沒有聽說過張金蘭的名字。直到開始學唱柳琴戲,張金蘭這個傳奇性的名字才開始走入她的生活。在藝校學唱戲的時候,劉桂紅和同學們就經常到張金蘭老師家里,向她請教一些唱腔和表演技巧。那時她是學生,張金蘭是老師。詳細>>
-
80后柳琴戲傳承人
在柳琴戲《沂蒙情》中,虎頭虎腦的"小石頭"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,扮演這個角色的正是張金蘭的孫女邵丹。作為"80"后新一代的柳琴人,她希望傳統的柳琴戲能大膽創新,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。詳細>>
-
三代柳琴人共話"柳琴夢"
在臨沂,說起柳琴戲,年紀大的人耳旁總會響起一段段曲調優美、婉轉悠揚的"拉魂腔"。雖然如今沒有了當年滿城搶票、萬人聽戲的輝煌,但臨沂的柳琴人卻選擇了堅守。在臨沂市柳琴劇團60年的成長印跡中,尹桂霞、梁福生、宋開民師徒三代人,見證了臨沂柳琴戲的興衰和崛起。詳細>>
-
柳琴戲愛好者的聲音:我愛柳琴戲
柳琴戲是我一生的愛好,它充實了我的生活,鼓舞了我的斗志,給我帶來了精神食糧,陪伴我度過了人生多少個春夏秋冬。我的余年還會繼續宣傳家鄉戲,為活躍滕州文化市場盡心盡力。我愛柳琴戲,更愛柳琴的發源地——滕州。愿柳琴這一劇種枝肥葉茂,興旺發達。詳細>>
-
時評:臨沂柳琴戲唱出時代新魅力
隨著時代的發展,有些歷經千年洗禮的文化表演形式,卻面臨著一種尷尬的生存挑戰。如柳琴表演,很大程度上只在華北一帶農村鄉間流行,即便如此也面臨著新文化元素的沖擊,而一再遭受擠壓,很難找到一種文化生存市場。柳琴戲流行的年代仿若已經成為歷史。詳細>>

柳琴戲送到鄉間 讓村民近距離體會"拉魂腔"
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來到河東區相公街道洪嶺埠村,為村民們送上了一出原汁原味的柳琴戲?,F場看戲的村民被精彩的劇情所吸引,看得如癡如醉。當天,梁福生和劉桂紅壓軸上場,獻上了柳琴戲傳統小戲《喝面葉》,讓村民們近距離體會到了"拉魂腔"的魅力。詳細>>